被禁止、被淘汰,后老年代步车时代会是什么场景?
近日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调查发现,在北京,上下学时段的学校门口、菜市场等地,仍有不少“老年代步车”出没。按交管部门给出的定义,这些所谓的“老年代步车”或“老头乐”,其实就是违规电动三、四轮车。而随着禁令离正式生效愈加临近,留给“老年代步车”及其用户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。
众所周知,因存在以下问题,老头乐当禁:①乱停乱放,堵塞小区道路;挤占充电桩;私拉电线,有火灾隐患。②行驶中,违规逆行、跨车道蹿行、霸占车道,既扰乱正常道路秩序,又容易对其他正常行驶车辆及驾乘人员造成人身财产损失。③常出没于校门口、菜市场、小区与公园周边,都是人车流量相对密集的场所,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了公共安全。④产业层面上,老头乐的生产厂家多为“落后产能”的代表,既造成了资源浪费,又不够环保。
既然已经形成共识,那么为何现状没有改善或者说“老头乐”难禁呢?说到底还是替代方案不尽人意。
有学者提出,可设置专门时段、特定路线的社区小巴作为“平替”。
此番高论确实能满足老年人的固定路线的出行需求,但代价是市财政和公交部门将承受更多压力,而且不仅仅是运力与经济方面执行上的压力,还包括老年乘客健康与安全上的潜在风险。小到口角、磕碰,大到晕倒、出事,万一这些被赶下“老头乐”、乘上小巴的老年群体在车上出了什么三长两短,谁来为此负责?另外,仅部分大城市才有能力和条件承担社区小巴,在三四线城市和更下一级乡镇,并不具备推广和实践价值。
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用符合标准的微型电动汽车作为消费升级的“上位替代”,能在淘汰落后且违规载具的同时,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,一举两得。当然,这种观点完全无视了老年人操作驾驶和考取驾照的难度。或许等正式的L3级自动驾驶问世并实装,并且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后,“上位替代说”才具备落地的可能性。
既然上策、中策都走不通,替代方案采用“出行降级”这个下策也就有了市场。内容也很简单,将三四轮电动车拿掉,让老年群体退选两轮电动自行车。不过,如此一来,无视路权的问题会依旧存在,而且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安全风险,无论是对路人还是对老年人本身。
值得注意的是,按理说淘汰老年代步车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白,而一向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对此却“无动于衷”,连一例急吼吼跳出来宣传产品,哪怕是停留在PPT阶段的厂商都没有,十分值得玩味。